GKFX Prime捷凯:软性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它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影响如何?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后复苏,在金融流动性充裕、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政策高度扩张的背景下,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今年前两个季度,彭博的一般商品价格指数上涨了 20% 以上,主要是受能源价格上涨(44.5%)的推动,其次是不太明显但重要的农产品上涨(20.5%)和工业金属(17.6%)。
几个月前,我们分析了商品价格反弹背后的力量。1主要信息仍然有效:反弹是由于需求方面因素(经济重新开放,工业复苏特别强劲)、供应方面因素(库存减少)和金融因素(风险偏好增加)的综合作用和美元贬值)。在当前经济复苏与通胀压力上升并存的背景下,我们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最终消费品的价格如何受到商品成本上涨的影响,这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有何影响?
在发达经济体,食品和能源成分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相对权重通常相对有限。2然而,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波动比其他组成部分更不稳定,因此在衡量这些经济体的基本价格趋势时,它们通常被排除在外。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波动往往不会对中期通胀预期产生决定性影响,这就是我们最近几个月看到的通胀预期温和上升的情况(见第二张图表)。3两个地区货币当局的公信力和沟通政策也起到了帮助锚定中期通胀预期的作用。
除了商品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各个组成部分的直接影响之外,评估潜在的间接影响也很重要。例如,油价上涨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直接支付的汽油价格,还会提高公司的生产成本,最终影响所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最终价格。因此,有必要考虑商品成本如何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增值。在发达经济体,这一贡献很低,从 4% 到 8% 不等(见第三张图表),部分原因是服务业在其经济结构中普遍存在。新兴国家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它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更加商品密集。
此外,在新兴国家,能源和食品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相对权重高于发达经济体。具体而言,食品在巴西和土耳其占总指数的 25% 以上,在俄罗斯占 36%,在印度占 40% 左右。换言之,新兴国家往往更容易受到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这意味着食品价格上涨对总体通胀的影响比发达经济体更直接。
今年第二季度出现的农产品(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和牲畜)价格上涨与暂时的供应障碍(如干旱、虫灾和牲畜疾病)有关,但它凸显了许多新兴国家的敏感性食品通胀以及在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可能实现的风险。一方面,通货膨胀,尤其是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对许多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已经很低)造成了沉重打击。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会加剧社会不满的风险,就像阿拉伯之春(2010-2012 年)一样。另一方面,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在投资者中的信誉不如美联储或欧洲央行,因此它们可能被迫更轻松地采取行动。
在其中几种商品的供应中观察到的失衡的性质是对暂时状况的反应,因此它们的影响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并且不应成为许多新兴国家货币状况发生任何重大转变的理由。然而,自年初以来,三分之一的新兴国家的通胀率高于其央行的通胀率目标(如土耳其、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匈牙利和波兰),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汇率的疲软加剧了汇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农产品价格飙升,不仅会引发消费价格上涨,还会导致金融条件仓促收紧,从而阻碍经济复苏。